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4-07-05 22:16:20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梦想从来就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同样好书也不是。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书中获取积极的力量,那这又何尝不为一本好书呢?

正是读完了《月亮与六便士》,才真正意识到了“正值年少轻狂,何必辜负时光”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查尔斯是一个经纪人,可他却义无反顾地在这那个本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的时候选择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读到此处,在我心中似乎有什么埋藏已久的东西鲜活了起来。我知道,那是我的梦想。对,我想成为一个作家。追梦从不是一个固定的名词,而是个鲜活的动词。无拘无束,像极了夏天的风。可是没有多少人在自己的青春有哪怕那么一点可以被称作热血的东西,没有哪怕那么一点追梦的勇气。我之前也是如此,一直渴望当个作家:不需要太多华丽累赘的东西,只想安静地在每一个日子里,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与他人分享。可能生性胆小吧,一直不敢去追这个梦,便只能让它成为那一股不朽的风在我心中飘荡。现在,也许没有人能够理解我合上书那一刻对追求梦想的热烈,但就是如此。我被书中感动,甚至震撼了。查尔斯在40多岁的时候可以选择重生,那追梦对我来说又有何不可?如果你想重新开始,其实每一个微光乍起的早晨,都可以继续选择。即使在黑暗中行走,也应该心中有光才对。开始尝试在课余的时间练笔尝试写些属于自己的小说,改写一点自己喜欢的书。写过一篇小说,历时长达一年。虽仍未完结,但至少证明了自己做一件事坚持不会放弃。追着梦的人总是快乐的,每一步都行走在热爱中。

写作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性格吧,曾经特别安静,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也从不主动开口,只喜欢自顾自地低着头,还时不时喃喃自语。直到开始写作,将情感注入笔尖后,似乎发现将情感大方的表达出来也并不是一件难事。于是便学会了演讲,表演,学会了在大家面前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过去的作文一塌糊涂,空白得只能用无数空虚的成语来填补。但是如今我开始尝试着用文字表达我的情感与感受,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作文也变得越来越来好。所以啊,你看,一本书,一个梦想的力量有多强大。

也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梦想的定义从不是狭隘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梦想,如星辰歌唱。一本真正好书更应该用自己包容万物的丰富去点亮每个人的那片星空,让追梦的人拥有自己的力量。

梦想这个词太纯洁无暇了,像我们的前途。有时候晚上写题写累,看见窗外的星星,它便让我感觉到万事皆有可能。梦可以是妄想,想可以是空想,但梦想却是希望。

喜欢书中的查尔斯,因为他活成了所有人羡慕的样子。有多少人,把梦想卖了,换成了柴米油盐。追梦的人总是闪着光的,不是吗?而如此,《月亮与六便士》太美了,同时也美得有内涵。六便士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个为了维持生计必须追逐的名利;而月亮则是我们心中的梦想,那么闪耀,却又触不可及。但是我们需要抬头,努力去追寻月亮,因为即便掉落,也是掉进浩瀚星河。你我皆平凡,却因勇敢追梦而伟大。

顿悟了。开始追梦了。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一次投稿。那是开始写小说不久的某一个午后,朋友忽然将某杂志的通知放在我桌上,笑着问我:“要不要去试一试呀?”就是这张通知,让我寝食难安了很久。我知道,自己还差得远,可内心深处又渴望着一个机会去尝试。最后骚断青丝还是做了一个让我自己都惊讶的决定:我决定去尝试,无论结果如何,我想要一个锻炼的机会。这段时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了吧,看着题目逐字推敲,慢慢地想慢慢地写,修改一遍又一遍,不断征求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意见。也有过黑暗的时间,担心憋得满满的,想起可能得不到机会就会掉眼泪。但是最后想想,每一个梦想都是不断超越和挑战的过程,只要付出过,我便无悔自己。最后怀着释然的心情在文章发给了那家杂志。意料之中的,稿子没有被录用。那家报刊的名字是什么,写的是什么文章,这些早已淡忘了。但追逐梦想,锻炼自己的这个过程却刻骨铭心。心情并没有多大的起伏,尝试过了,无悔就好。

有了好书才会让人有梦想,书的意义也许早已不再是那个简单的“认识世界”了,它是来照亮世界的。不止《月亮与六便士》,所有的好书都能让人获取积极的情感。像《哈利波特》中的韦斯莱兄弟愿意抛弃魔法部的高薪工作去开笑话商店;《光与辰星一意孤行》中的陈星星慢慢写属于自己的小说,不顾他人的排挤嘲笑:《如果你也期待那烟火》中棠琳淼抛弃去天空之城宁静生活的机会也要在小村子里救死扶伤。希望自己在某种意义上也像陈星星。大胆地追梦,真的很快乐。很多时候其实不需要太伟大的事情去改变一个人,一本书也许就足够了吧。一定要为自己憧憬的那些事物努力一下,哪怕这力量微不足道,哪怕岁月迢迢。可能只是一行文字,甚至可能只是一句诗。但是那可以让每一个人想起自己的归途,找到笃定于世的力量。只需要一本好书,一个梦想就会被悄悄埋入柔软的心脏,然后生根发芽,形成那个坚不可摧,一直为其努力奋斗拼搏的梦想。书可以帮人获取知识,也同样也可以帮我们追梦。为什么有时看完书之后会荡气回肠,也许就是找到了那份共鸣吧。好书也正是带来了这样一份共鸣,我们需要一个开始,我们需要火光去点亮我们心中那个最初的起点。而且啊,就算星星碎掉了,溢出来的光也很好看。星辰和大海都需要门票,诗和远方的路费都很贵。好书会告诉我们,来人间一次,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一本真正好书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塑造一个人,可以让人去追寻那个最初的美好。当风景略过脸庞,当时间走过情长,每个人心中剩下的永远只有好书带来的那一份感动。

小的时候只看到有趣的故事情节,长大后却发现我们慢慢弄明白的道理其实早早就被作者嵌入在故事里面,不仅感叹“大道至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光亮中可以看见这些经典的书,夜晩梦见里面的故事,白天的时候也必然会想起和流连。

我想,这就是一本好书吧。

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取积极的力量来按时长大,然后头也不回的向着光亮走下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虽然偶尔会读些书,也经常写日记,但是写书评确实从来没有过。本来就是个很拖延的人,更别说提笔写一点有点逻辑和内容的东西。已经被GP师兄催促过好几次,总是拖着,今天已经被出示警告了,再拖都不好意思在群里待了。

回顾近期以及去年下半年读过的一些书,罗列出来,想抽出一本感触最深的来写。总共也才五六本单子,结果一本都无法想起来,就连前几天才读完的《月亮和六便士》也得借助当时的标注来回忆当时的感受。即使当时读到某些章节击掌称快,相见恨晚,但是没有特意地记忆,不消几个月,这些内容以及曾经的情感波动就会被日常生活琐事淹没。我想最好保留记忆和情感的方法还是及时记录,在大脑的沟回中深深地刻上一笔,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

那就从《月亮与六便 ……此处隐藏6030个字……象派的巨匠。只不过这都和他无关,和他有关的时候你们又看不出来,你们看出来了又关他什么事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疯子吧。在一些时代,天才注定得是疯子,不成疯子就无法活着。在这个地方,人类学倒是真为人做了些好事,就是不停的将正常人的范畴扩大化。

这部书的悲剧在于月亮与六便士无法兼得,为什么无法兼得?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又因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三观,不同的三观造就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产生的话语会把另外角度的人逼疯。这也许真不是人的错。也许看到了这一点,如今的人本主义开始繁盛起来。

这是一个缺乏理性的时代,先学会如何理性吧。少些道德审判,道德评价。

如上字数半小时,想到哪写到哪,虽然还无法透彻,感受到身上的束缚,至少此时此刻也算是自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关于梦想与追寻的书,小说讲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巴黎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斯特里克兰德却在追逐他的噩运,更准确的说是一个被梦想俘虏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兰德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兰德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他的头脑里只惦记一件事,仿佛生来就是为这件事而来。他为了能做到渴望的这件事,可以抛弃一切,完全出自内在的激情和热情,有种“时不我待”的契机,如若不去做这事就会感到时时不安与惶恐,完全没法生存及生活下去。可以说,他的整个身心全都被这件事给拽住了,就像他给自己挖了一个洞,有东西拉着他下去,不受自己思想控制。你可以说他“六亲不认”、“太自私了”,但他确实是在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一件一生未完成的重要事情。他厌倦自己的碌碌无为、按部就班,当别人问他是否会想以前,他笑笑,“我不想过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

原来,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活着只为追求真理,而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认可并喜欢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欢的事情,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也许某时像有人指引一般,让你靠近,明白自己来到这世上真正的意义。

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只能作为理解他作品的一个入口,却不具任何普遍意义上的借鉴价值。相对而言书中真正聪明的倒是二流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他知道自己不具开创性的绘画才能,便专心画画糊口。他有自己的画室,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也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完全明白创作的痛苦,“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

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当然,故事里他低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天才的破坏力,但这只是情节的偶然,不是施特略夫的必然。

施特略夫虽然艺术才能极其平庸,他自己本身只能画些庸俗的题材,水平很一般。但是他能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感受到思画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即使这种艺术之美还未能被当时的主流审美情趣接受。出于对美本能的向往,他无私地资助思,帮助他。他虽然是个平庸的画家,但是在为人上却有伟大之处。他自己无法创造美,但是他那种欣赏美的才能以及对人的热忱正直,让他变得伟大而不平庸。这是普通人而能伟大的典型例子。我很喜欢他,因为我觉得这是才智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才能是天赋,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但是性情和品味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

施特略夫曾说过的一段话:“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毛姆让施特略夫这样一个毫无才能的画家来讲这句话,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张力。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气去感受体会想象那些天才所经历的思想折磨啊!

斯特里克兰德和施特略夫这两种人生,一个是伟大的不幸,另一个是平庸的幸福,如果一个人能够选择的话,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却在选择的同时又都对遥远的伟大趋之若鹜,不断幻想非凡的莅临。但要知道,“伟大”实在是一条灵魂的不归路。如果狠不下心来伤人伤己,那还是施特略夫的路走得更容易些。但即使是施特略夫,因为理解了美,意识到了天才的可贵,也不得不忍受无穷的屈辱与折磨来完成他的理想主义。到最后,真正的理想与结果根本无关,就好象斯特里克兰德必须画画,哪怕失明;而他画画这件事却与画根本无关。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与现实。正像毛姆说的那样,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你的要的究竟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